1-7月份全市消费市场运作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消费市场销售持续改善,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
1-7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6.09亿元,同比增长14.5%,较1-6月份下降1.4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0.3%,两年平均增长0.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81.69亿元,同比增长23.1%。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7月份,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01.21亿元,同比增长15.2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4.88亿元,同比增长10.4%。
按消费类型分,1—7月份,全市商品零售额500.05亿元,同比增长13.7%;餐饮收入86.04亿元,同比增长19.0%。
1—7月份,限额以上服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5.93亿元,同比增长15.6%,较1—6月份回落5.4个百分点。服装类商品依然是限额以上零售额的主要增长点,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5个百分点。但增速继续呈回落态势,7月同比下降13.9%。传统线下商家主要受商圈分流后消费者的客流量和复购率有限、上年基期逐月增大等因素影响,导致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大幅“缩水”。
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5.59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收入的比重为8.9%,同比增长31.7%,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2.5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依然迅猛,7月同比增长62.9%,较上月(-10.9%)上升73.8个百分点。重要的因素是大型商超通过扩充门店增加市场占有率,对呼市粮油食品消费市场活跃起到推动作用。
1-7月份,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2.79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为41.8%,是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的主力军,同比增长25.9%。但7月份受车展热销后汽车市场消费量的提前“透支”,部分车型芯片短缺导致汽车生产企业产量下滑,进而影响供应量,对汽车销售市场带来不同程度影响。本月零售额增速首次由正转负,较6月份回落9.7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销售商家不断的提高售后服务和公共场所配套设施布局更加合理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刺激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09.2%,高于汽车类增速(25.9%)183.3个百分点。
随着国内成品油价不断攀升、旅游旺季途经加油车辆明显增多、部分加油站举办促销活动等因素影响下,石油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9.10亿元,同比增长18.3%,本月增速30.3%。据中国石油呼和浩特销售分公司发布实时油价显示:7月26日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分别为92号汽油7.07元、0号柴油6.66元,较6月28日价格均上调0.23元和0.24元。从以上数据能够准确的看出价格增长是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企业慢慢地增加线上和线下产业融合的发展意识,积极寻找线上市场发展的增长点,推动市场消费回流。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30.9%,高出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速9.1个百分点。其中以销售食品类和家电类产品网上零售企业最为突出,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目前,线上消费备受青睐,日渐成为销售渠道的主流。
由于疫情影响不断减弱,各种婚宴会议订单增多、旅游旺季期间旅行客流量增加等因素,带动住餐业消费明显好转。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住餐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5.7%。
(一)全市消费市场复苏态势逐渐增强。但同时要看到,去年下半年疫情严控措施解除后出现的消费回补和一系列刺激消费利好政策使下半年同期数的基数将逐渐提高,而目前又缺乏新的增长点,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还将逐步回落。
(二)1—7月份,全市有网络零售的批零企业仅9户,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6.02亿元,占全市零售额比重仅为3.4%,从公司数和实现的零售额来看,呈现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对我市零售额市场增长推动作用较弱。
(一)持续助力住宿和餐饮业复苏,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虽疫情发展状况的变化,住餐企业恢复性经营有可能出现拐点,迎来又一次挑战。鼓励住宿和餐饮企业向特色化、精品化、体验化等方向发展,发展无接触式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来提升企业收入。
(二)我市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的下属销售实体公司或网店注册地在省外,导致零售额外流,建议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将外省优质企业引进来,还能够使外地和本土企业实现在我市“应注尽注 ”,扩容我市消费品市场。
(三)鼓励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线上销售增加销量,多措并举提升企业知名度。特别是我市一些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的食品制造企业,根据自身优势,鼓励和帮扶企业在当地发展网上销售公司,不断壮大经营规模,通过电商经济推动实体产业向好发展。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01
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举报电线网上举报:emsp;网站技术维护传真电线接诉即办(投诉热线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消费市场销售持续改善,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
1-7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6.09亿元,同比增长14.5%,较1-6月份下降1.4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0.3%,两年平均增长0.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81.69亿元,同比增长23.1%。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7月份,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01.21亿元,同比增长15.2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4.88亿元,同比增长10.4%。
按消费类型分,1—7月份,全市商品零售额500.05亿元,同比增长13.7%;餐饮收入86.04亿元,同比增长19.0%。
1—7月份,限额以上服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5.93亿元,同比增长15.6%,较1—6月份回落5.4个百分点。服装类商品依然是限额以上零售额的主要增长点,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5个百分点。但增速继续呈回落态势,7月同比下降13.9%。传统线下商家主要受商圈分流后消费者的客流量和复购率有限、上年基期逐月增大等因素影响,导致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大幅“缩水”。
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5.59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收入的比重为8.9%,同比增长31.7%,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2.5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依然迅猛,7月同比增长62.9%,较上月(-10.9%)上升73.8个百分点。主要因素是大型商超通过扩充门店增加市场占有率,对呼市粮油食品消费市场活跃起到推动作用。
1-7月份,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2.79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为41.8%,是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的主力军,同比增长25.9%。但7月份受车展热销后汽车市场消费量的提前“透支”,部分车型芯片短缺导致汽车生产企业产量下滑,从而影响供应量,对汽车销售市场带来不同程度影响。本月零售额增速首次由正转负,较6月份回落9.7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销售商家不断提升售后服务和公共场所配套设施布局更加合理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刺激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09.2%,高于汽车类增速(25.9%)183.3个百分点。
随着国内成品油价不断攀升、旅游旺季途经加油车辆明显增多、部分加油站举办促销活动等因素影响下,石油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9.10亿元,同比增长18.3%,本月增速30.3%。据中国石油呼和浩特销售分公司发布实时油价显示:7月26日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分别为92号汽油7.07元、0号柴油6.66元,较6月28日价格均上调0.23元和0.24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价格增长是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企业不断加强线上和线下产业融合的发展意识,积极寻找线上市场发展的增长点,推动市场消费回流。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30.9%,高出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速9.1个百分点。其中以销售食品类和家电类产品网上零售企业最为突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目前,线上消费备受青睐,日渐成为销售渠道的主流。
由于疫情影响不断减弱,各种婚宴会议订单增多、旅游旺季期间旅行客流量增加等因素,带动住餐业消费明显好转。1-7月份,全市限额以上住餐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5.7%。
(一)全市消费市场复苏态势进一步增强。但同时要看到,去年下半年疫情严控措施解除后出现的消费回补和一系列刺激消费利好政策使下半年同期数的基数将逐渐提高,而目前又缺乏新的增长点,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还将逐步回落。
(二)1—7月份,全市有网络零售的批零企业仅9户,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6.02亿元,占全市零售额比重仅为3.4%,从企业数量和实现的零售额来看,呈现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对我市零售额市场增长推动作用较弱。
(一)持续助力住宿和餐饮业复苏,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随着疫情发展情况的变化,住餐企业恢复性经营有可能出现拐点,迎来又一次挑战。鼓励住宿和餐饮企业向特色化、精品化、体验化等方向发展,发展无接触式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从而提升公司收入。
(二)我市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的下属销售实体公司或网店注册地在省外,导致零售额外流,建议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将外省优质企业引进来,还能够使外地和本土公司实现在我市“应注尽注 ”,扩容我市消费品市场。
(三)鼓励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拓宽销售经营渠道,通过线上销售增加销量,多措并举提升企业知名度。特别是我市一些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的食品制造企业,依据自己优势,鼓励和帮扶企业在当地发展网上销售公司,不断壮大经营规模,通过电商经济推动实体产业向好发展。